台東縣野鳥學會於22日晚間七點假誠品書局二樓藝文中心,辦理灰面鷲在臺灣東部的遷徙通道演講,由曾任台灣省野鳥協會總幹事的李璟泓先生發表彰化調查資料,及台東縣野鳥學會近幾年春、秋兩季在台東調查資料,與鳥類文献出現截然不同風貌,誠摯邀請鄉親來分享。
現有鳥類文献紀載,灰面鷲繁殖於東北亞,每年經由日本九州南端、琉球群島、再經台灣東部、南端墾丁、飛扺菲律賓群島過冬;每年10月10日附近大量集結屏東滿州過夜準備南飛出海,時節逢國慶日,而又有「國慶鳥」之稱。次年清明節前後再陸續飛返,短暫歇腳於彰化八掛山及大肚山台地南端及西坡、而後經由大肚溪口、大甲溪口、鐵砧山附近出海,經中國東海岸,飛回東北亞繁殖地繁殖。因牠們由南方飛來,因此彰化八掛山、大肚、清水、大甲等地人士稱灰面鷲為南路鷹,而此時節正好為清明節,且嗚聲哀戚,故鄉人稱「南路鷹每年必回來哭清明。」故又稱清明鳥或掃墓鳥。
台東縣野鳥學會王克孝理事長指出,經過李璟泓先生及台東縣野鳥學會近幾年調查與台灣猛禽研究會繫放的海角1號至7號灰面鷲印證,發現亞州的灰面鷲有二個族群;他說每年秋季經過台東縱谷或蘭嶼的灰面鷲,是棲息繁殖於日本九州北部及北海道,每年9月下旬與10月上旬經由日本九州南端、沿琉球群島跳島南飛;破曉從八重山群島出發的灰面鷲,當天大約下午1時後陸續飛抵蘭嶼停棲過夜,隔天黎明起飛經伊特巴亞島、巴丹島,當天飛抵菲律賓群島。
受風向影響一部分族群會飛進台灣島,在花東縱谷沿途停棲過夜,隔天黎明由卑南溪至大武區域出海,經蘭嶼、伊特巴亞島、巴丹島飛抵菲律賓群島,過境出現大量時間約比屏東墾丁晚2天至3天,數量約2萬隻;次年清明節前後並依此路線返回日本繁殖。至於屏東墾丁的族群,則來自中國東北、華北及華中一帶,
每年亦在9月下旬與10月上旬開始遷徙,破曉由浙江、福建出海,在新竹、苗栗飛進台灣直接南下,當天在屏東滿州停棲過夜,隔天黎明再出海,飛抵菲律賓群島,數量約4萬隻;次年亦在清明節前後依此路線返回中國東北、華北及華中繁殖。相當有趣的現象,兩個族群雖然同時在菲律賓群島過冬,但各自依南徙路線北返回到繁殖地,並不會飛錯,完全改寫文献紀載。
台灣東部的灰面鷲紀錄除了集中於四格山、樂山及蘭嶼外,其他地點多是零星的紀錄;經過近年來台東鳥會鳥友在花東地區及綠島、蘭嶼的觀察紀錄回報,加上一些文獻的資料收集,比對日本宮古島及石垣島的遷徙紀錄,推估花東地區灰面鷲的較適合的觀察地點及時間。另外並介紹宮古島與灰面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