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go新聞/編輯
奉獻台灣卅四年並榮獲第三屆醫療奉獻獎的德樂詩宣教士是這次台東基督教醫院、協同會台東教會受邀參加五十週年慶的宣教士中,第一位返抵台東的宣教士,之後宣教士將陸陸續續回到久違、思念的台東。
在「一粒麥子落在後山」作者吳方芳陪同下,經過美國、台北、台東的長途旅程後,德教士於昨(二)日上午回到台東。當飛機一飛入台東上空,湛藍的海洋、蘭嶼、綠島映入眼簾之際,德教士開心的說:「這是我的老家!」
歡迎的海報、美麗的傳統服飾、獻上的頭花及披肩、大大的擁抱讓初抵台東的德教士眉開眼笑。「快樂的不得了!」德教士用國語說出了回家的第一個心情。
德教士是東基首位護理部主任,「阿德」是當時同工為她取的暱稱之一,她為東基早期培訓了一批精良的白衣天使。她推行的護理制度是「全人護理」,以基督捨己愛人為榜樣,照護病人的身心靈需求,和現行的護理制度非常不同。
當時護士的工作職掌,不只是打針、給藥、換藥等護理工作,還包括病人的身體清潔,例如:洗臉、刷牙、洗澡、按摩、剪手指甲和腳趾甲等,當然遞送便盆、翻身、餵食、陪伴、靈性關懷也在其中。東基門診助理章馨仁回憶當年的情況:「家屬探望住院病人是有時間性的,上午、下午、晚上各一次,其餘時間病人都交由護士照護。」而在現行的護理制度中,照護病人的工作則分別由護理人員、病房照顧服務員、家屬或看護來執行。
「那時候做護士特別累,但是很快樂!」曾擔任護士、現轉任病房書記的李秀梅這樣說。為什麼?原來德教士做事的態度在以身作則的身教中早已影響著她們。「喜歡這個工作,對這個工作保有熱情,自然就不覺得累了!」這樣的態度正如聖經歌羅西書3:23所言:「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李秀梅接著補充道:「時代在變,人事時地物都會改變,每一個轉換都有甘苦,態度才是因應環境的先決條件。」這份為主做的態度,影響的不只是李秀梅她自己而已,也成為她教育子女、帶領後進的學習典範。
除了德教士,創院院長譚維義夫婦、有台東小兒科之父稱號的龍樂德醫師夫婦、傅士德夫婦、史安篤等宣教士及其家人也將陸續返抵台東。這群協同會美國總會差派來台的宣教士,對他們來說,美國是出生的故鄉,台東是難忘的家鄉,而在台東相聚,也遠比在美國相聚容易得多。二日在誠品台東故事館二樓藝文空間開展的「愛你何只五十年」──台東基督教醫院、協同會台東教會五十週年照片聯展,就是講述他們為愛奉獻台東的故事,歡迎台東鄉親前往觀賞。
難得齊聚一堂的宣教士也將聯袂出席十二日的「愛你何只五十年」照片聯展開幕茶會、「把愛留下」感恩音樂會;十三日的台東基督教醫院及協同會台東教會聯合感恩禮拜、法國小提琴家浦利葉獨奏會,也邀請台東鄉親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