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鄉公所與花蓮縣水產培育所攜手復育大坡池原生魚種  盼找回魚米之鄉美名

[ 台東電子報 ] 記者 陳維玠 / 台東報導

數十年前的池上便當配菜常會有油炸的小魚,而這些魚大部分就是從大坡池捕撈的菊池氏細鯽,後來因為大坡池人工島的開發、棲地遭破壞、農藥和外來魚種入侵的關係,導致大坡池菊池氏細鯽銳減,幾乎不見蹤跡,而這項特色配菜也就從此在池上便當裡消失,不但象徵著傳統文化的消逝,更是突顯生態面臨嚴重威脅。

近幾年池上鄉公所為了大坡池的生態復育可以說是費盡心思,除了設置進水口攔汙閘、數百公尺的天然淨水道、生態教育區、池岸綠籬及辦理人工島清除等作業外,還舉辦了釣害魚活動,5年下來共移除1萬3,038公斤的琵琶鼠魚及泰國鱧,大幅改善生態環境,讓大坡池原生魚蝦有繁衍喘息的機會,為使大坡池生態復育更進一步,池上鄉公所與花蓮縣水產培育所攜手合作,於4月29日在大坡池生態教育區,與池上的鄉親一同放養3,000隻的菊池氏細鯽 及高體鰟鮍 (台語:牛屎鯽仔)。

池上鄉公所指出,大坡池生態復育一直是公所的工作重點,有鑑於近幾年多項工作的成效,生態已經慢慢恢復,南面的水域已經形成獨樹一格的水上森林,數百隻候鳥及水鴨在此棲息,去年更是紀錄到保育類的水雉於此築巢,而大坡池也將在今年完成人工島的清除,屆時水域將是現有的兩倍,並期盼持續推廣的生態復育工作能讓更多原生物種回歸,早日找回以往大坡池的榮景。

池上鄉長張堯城表示,特別感謝花蓮縣水產培育所的幫忙,免費協助復育大坡池的原生魚種,更不遠千里來到池上,全程提供專業的協助,讓本次的復育工作圓滿完成,是一次別具有教育意義的合作,並真心期盼今日復育的原生種魚類都能順利長大繁衍後代,讓大坡池魚蝦滿池盛景再現,早日找回池上魚米之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