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電子報 ] 記者 陳維玠 / 台東報導
農曆三月十五日是武財神趙公明的誕辰日,相信都對這位能夠幫忙抓住財運的神明不陌生,不過你們知道台灣有名的民俗文化「炸寒單」與趙公明有所關聯嗎?



元宵節有著與北天燈、南蜂炮齊名的臺東炸寒單活動,因疫情停辦二年,臺東縣臺東市玄武堂於本月的十四至十五日舉辦「恭祝寒單爺公聖誕芳辰暨東寒單文化研習營系列活動」,多位肉身寒單的報名民眾一一打赤膊站在軟轎上,體驗被排炮轟炸的衝擊感受,此次炮炸活動總計有三場,本報記者於現場觀察,圍觀人潮確實銳減,然信仰虔誠不變。



廟方人員忠哥說,過去玄武堂在疫情未爆發之前,曾受邀到大陸示範「炮炸寒單爺」的活動,舉辦研習營的目的在於使用肉身寒單及炮手能更注意活動過程中的小細節,並希望能夠藉此達到文化傳承。

隨著臺灣各地炸寒單活動消失於日治時期,與元宵廟會活動共生的臺東炮炸寒單爺,是臺灣光復之後僅存的炮炸寒單爺活動,屬於臺東人的共同記憶,具有文化發展上的特殊性。以肉身寒單爺接受炮轟的儀式展演,火光四射場面深具魅力而撼動人心,在當代宗教活動中展現出其獨特的慶典美學,是呈現臺東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資產。


炮炸寒單爺的民俗信仰歷史在臺東發展約五十年,相傳寒單爺為商朝(約西元前一五六二至西元前一○六六年)的武將趙公明,死後在天界專司財庫,坊間稱祂為武財神(道家稱為趙元帥)。據說,寒單爺怕冷,因此,當他出巡時,民眾便投擲鞭炮為祂驅寒。早期寒單爺金身由信徒輪流供奉,直至民國七十八年(西元一九八九年)輪值爐主請回家,建廟並命名為玄武堂,寒單爺才有了固定安奉場所。炮炸寒單爺始於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因炮炸形式太過震撼,曾被警察機關禁止,後來在信眾奔走下,讓炮炸寒單爺重現臺東街頭,民國8八十七年(西元一九九八年)開始與官方合作,提升為元宵佳節的重頭戲。近幾年,在臺東縣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下規模逐漸擴大,已成了代表臺東的民俗活動之一,民國九十六年(西元二○○七年)公告為臺東縣民俗文化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