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濕地聞啼鳥繁殖季調查 共紀錄135隻環頸雉

[台東電子報]記者 陳維玠/台東知本報導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荒野保護協會臺東縣野鳥學會以「知本濕地聞啼鳥」調查為題,邀請民眾一起調查知本溪口北岸灌叢的環頸雉、黃鸝和臺灣畫眉等保育鳥類的數量。於3月27日的清晨,近40位民眾齊聚,分六隊展開數鳥調查。這已經是生態團體有系統調查環頸雉數量的第五年,共調查到135隻,其中目撃25隻(包含公鳥14隻,母鳥11隻)。還有黃鸝6隻,臺灣畫眉超過20隻。

環頸雉、黃鸝和臺灣畫眉是知本溪口灌叢草原引人注目的三種留鳥,2016年農委會發布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將環頸雉列為國家極度瀕危(NCE)、臺灣畫眉列為國家瀕危(National Endangered, NEN)、黃鸝則列為國家易危(National Vulnerable, NVU),是國人必須關注的物種。

三、四月正是他們的求偶季,此時,各種鳥類鳴聲不斷,也是民眾最容易親近他們的時候。環頸雉在繁殖季時只有公鳥會叫,且習性為一夫多妻,以此推算在知本濕地的環頸雉有數百隻。2018年調查到84隻,2019年調查到128隻,2020年調查到163隻,2021年共147隻的數量。今年調查到135隻,略少於去年,顯見知本溪口灌叢的環頸雉重要的棲息地。

黃鸝和臺灣畫眉也沒讓調查民眾失望,一早就有三隻黃鸝大方停在枝頭上,千迴百轉、繚繞動人的聲音,同時感動了在場民眾。許多人是第一次到知本濕地,第一次知道臺東原來有這麼多美麗的留鳥,但也因為他們太美、聲音太悅耳,而慘遭獵捕及買賣危機。另一個危機則是,台東平原多已開發,但黃鸝需要大樹和開闊地,臺灣畫眉需要錯落隱密的灌叢,適合他們繁衍不受干擾的棲地環境越來越少,因此更顯得知本溪口這塊野地的珍稀重要性。這也是去年審查知本光電開發案時,有審查委員主張光電配置需要迴避此生態敏感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eBird Taiwan長年累積的資料顯示,知本濕地記錄近200種鳥類,除上述三鳥外,更包含許多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名列的保育類鳥種及多種猛禽。此地吸引如此多樣的珍稀鳥種穩定繁殖,意謂其擁有孕育良好的生物多樣性,才能支持這些物種的棲息。

2021年11月,台東縣政府針對知本光電案,宣布終止與簽約廠商的契約關係,鳥兒的家園暫時得以維持原貌。民眾持續參與生態調查,除了是為土地書寫紀錄,也見證了此地豐富的生命樣態。荒野保護協會和臺東縣野鳥學會也呼籲,知本濕地周邊灌叢區生態豐富,未來發展,除了尊重部落傳統領域主權外,也應以生態永續理念,共同保護台東少有的珍稀鳥類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