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台東生活美學館辦理的「以愛,為一生的腳印-白冷會在台東60年寫真記事展」,昨8日在鹿野鄉圖書館溫馨登場,吸引了大批教友及民眾前往觀賞。許多人在這些泛黃的珍貴黑白老照片中找到自己當年身影,都驚呼讚嘆並滿心感謝,勾起他們淘淘不絕思苦憶甜的回憶,每個人的回憶就是小歷史,串聯成屬於台東的「國民記憶庫」。
台東生活美學館館長李吉崇在開幕式中表示,這些從五十年代奉獻至今的白冷會神父修士,他們的每一腳印都是愛,而他們用生命寫成的故事已成為台東最美的風景。生活美學館倡導生活美學,其最高的境界就是這種無私無我無怨無我的生命美學。接著請出席的葛德神父、魏主安神父及歐思定修士現身說故事,他們分別用國語、台語從說當年的蓽路藍縷及溝通生活的趣事,引起陣陣的笑聲。許多的年長者仔細看完展出的照片時,都語帶哽咽的說,當年的生活真是艱苦中充滿歡樂,這真是場感人的展覽,並立即向主辦單位生活美學館建議也可以深入部落及各個教堂展出。
鹿野場的展覽也同時紀念在鹿野縱谷線與蘭嶼離島兩大堂區至今影響深遠的紀守常神父,展出紀神父生前多禎珍貴感人照片。紀守常神父(1919~1970)已長眠在東河鄉附近的小馬天主教堂的後面墓地,墓地簡約草草,一如他們生前的無聲低調,歐思定修士輕描淡寫的說,我們本來就是瀟灑來去,一無所有的人。紀守常神父雖身影日遠,但他生命的精彩故事仍在鹿野與蘭嶼兩地流傳著,甚至日後被尊稱為「蘭嶼之父」,成了台東永遠的守護者。紀守常神父非常重視孩童基礎教育,在兩地創辦了幼兒園。他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還有︰在半世紀前(1954年)在馬蘭天主堂服務時,他未經長上同意,一個人從高雄偷搭漁船到蘭嶼,當年正值壯年的紀神父愛極了達悟族同胞,從他頭戴銀頭盔與族裡老人面對面鼻子碰鼻子的發黃照片可見一斑。為了維護當地人的權益,紀神父常據理以爭,甚至不惜與跋扈的軍警大打出手,實在很難想像在高壓的戒嚴時期,氣急敗壞的老外與軍警打起架來的情景。紀守常神父以身為台東在地人為榮,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甚至最後把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台東這塊土地與這裡的人們。在1970年3月十日,紀守常神父自台東搭夜車送兩位原住民女孩到西部就業,在高雄坐上一部叫客計程車,結果一夜未眠的司機在台南附近衝撞路樹,紀神父被送到鄰近小診所後死亡,那年他只不過五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