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臺東生活美學館

【過客/泡泡外面很危險—黃亦中與盧惟中雙個展】 3/12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開幕

[台東電子報]記者 周建芳/報導

【過客/泡泡外面很危險—黃亦中與盧惟中雙個展】展期自111年3月12日至4月5日止(週二休館),開幕式訂於3月12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舉行。

藝術家黃亦中及盧惟中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唯一的共同點是兩位都以油畫為媒材進行創作,並探討所謂「異鄉人」在移動中的思緒和情感。藝術家黃亦中以「過客」為主題,描述近幾年在臺東駐村生活期間,他與太麻里的排灣族部落拉勞蘭的連結。另一位藝術家盧惟中主題是「泡泡外面很危險」,以自身從英國到臺灣移動的經驗為基礎,描繪自己活在自己的泡泡(或者叫舒適圈)裡面的知覺經驗。

在交通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城市甚至於國家間的移動越發普遍,即便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或許實質肉體的移動有所限制,但心靈層面卻不會受限,黃亦中與盧惟中兩位藝術家運用自身記憶和經驗,去觀察人移動的這種現象,並轉化成視覺圖像,嘗試與觀者一起討論身為「當代人」都擁有的煩惱與哀愁。

【徐瑞芬瓷繪創作展】 3/12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盛大開展

[台東電子報]記者 周建芳/報導

【徐瑞芬瓷繪創作展】展期自3月12日至4月5日止(週二休館),開幕式訂於3月12日上午10時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者徐瑞芬是國際級的瓷繪藝術家,作品展現東西文化薈萃之作,將帶領大家從瓷繪見識臺灣之美。

徐瑞芬是清朝嘉義進士徐德欽後裔,1956年出生嘉義,1989年移居紐西蘭,2002年在前紐西蘭瓷藝協會總會長 Gay Carrol 引領進入以西方為主導的瓷繪世界,並受 June Jolly 老師啟蒙學習瓷繪技法,僅花四年時間就以首位華裔人士取得2006年 Australian Porcelain ArtTeachers 專業執照,可謂華人之光。隨後遍訪英、德、澳、美、日、墨等國名師,前後二十一年埋首在瓷繪世界,不但提升個人藝術能量,也頻獲多國高度肯定的評價。

徐瑞芬有感瓷繪藝術乃是中華文化之寶,2013年決定回臺推動傳承使命,目前受聘擔任國立嘉義大學駐校藝術家,創作選擇用瓷器融合西方藝術工藝與東方藝術語彙,以精巧高超的瓷繪技法呈現華麗的視覺饗宴,並將作品融入日常,實踐美存在於生活中的概念。她的作品多變不拘泥形式,充分體現拼貼與繪畫的多元技法,無論是生活寫實、皇室典雅或是東風禪意風格,在在都顯現出藝術家獨特的異想風貌。

東方是瓷器及瓷繪藝術發源地,隨著瓷器陸續傳進義大利、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後,變成為歐洲皇家貴族的典藏珍寶,顯見瓷繪藝術在東西方藝術地位的重要性,瓷繪創作相當難得在花東地區展出,歡迎大家前來觀賞國際級的瓷繪精品。

朱文華彩墨畫展 2/19臺東生活美學館正式開幕

[台東電子報]記者周建芳/台東報導

【朱文華彩墨畫展】展期自111年2月12日至3月7日止(週二休館),開幕式訂於2月19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舉行。

1953年出生於臺東的美術老師朱文華,退休後仍持續拜師學藝精進水墨技巧,這次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近10餘年累積的創作,作品風格淡雅清新,題材皆來自她對週遭人事物的感受,水墨造詣源自於就讀文化大學期間曾習畫於江兆申、歐豪年、李奇茂等水墨畫大師,自此奠定深厚紮實的水墨基礎。

朱文華藝術經歷相當豐富,不僅辦過個展、師生展及聯展,也曾任臺東美展水墨評審、臺東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及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中心作品展覽申請審議委員,也擔任各項美術比賽評審並辦理多次青少年美術比賽及水墨教學活動。水墨之山水、花鳥及人物題材均有涉獵,民國107年人物畫作品《回眸》更榮獲臺東美術館典藏。民國92年自臺東女中退休,便開始向水墨大師周澄習畫,這種退而不休的精神更顯見她對於水墨藝術的熱愛。

此次展出作品以人物畫為主,觀展同時可以領略畫中的山光水色與人物所傳達的良善純樸,讓心靈獲得片刻沉澱寧靜。

土生土長—花蓮11位陶藝家創作展1月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展覽開幕式訂於111年1月2日下午2時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111年1月1日至1月27日止(週二休館),開幕當日將進行展覽記錄片撥放及藝術家作品賞析。

陶藝展邀請11位風格元多的獨立陶藝家,以花蓮為背景的在地創作故事為基底,開啟了集體探討的特殊氛圍,展現傳統陶藝與現代的交響。花蓮,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參展陶藝家因為土地的連結而聚集在一起,本著愛陶、惜陶及傳承文化的心,透過製陶與作陶,將手中的土賦予形狀和生命。展出作品傳達了器物中的別有洞天,一方土塊之間流露出自然奔放的創意,從研究泥料、器形、釉藥、窯變等元素,同時喚起對土地的記憶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最終的理念就是堅持保有最原始的傳統陶器面貌。

策展人兼展出者侯小圓表示,土生土長一幕幕都流露土地與人文交融的痕跡,不同角色各自表述著對陶土的情懷。以陶作紀錄每個時間,在同樣的土地保存共同記憶,在在凸顯陶藝在花蓮藝術領地中的重要地位。此次11位陶藝家也共同發起藝術有愛公益活動,民眾可藉由收藏陶藝家原創作品,讓陶藝創作的力量分享溫暖與善念,再由策展單位負責將作品金額50%以民眾個人名義捐贈臺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土生土長11位陶藝家作品簡介:

王昱心,<根源 Your blood> 常常會被問到我的血源裡,原民的比例是占多少?1/2?1/4?中文常用幾分之幾來形容卻忘記了人是完整的個體,是擁有包含多樣的血緣脈絡,而文化認同,也會是多元的,唯有完整的呈現自我,才是當下的議題。

林逢熙,<豐盛>取一團土,舖展為大地, 讓釉彩如水一樣自由流動,陶板可以是花器、食器、茶席,將生活中的美好盛入,承載生命的豐盛。

洪明德,<怡然自得> 喜愛作釣近20年,經常遇見驚喜之事,在面對挫折與困境,能改變想法及策略,往往能絕處逢生,帶來更特別的驚喜。從生活中的休閒娛樂,看見美好的人生,學習如何放下得失,並感恩大地給予的一切。

莊文慶,<瓠瓜>運用光復鄉海岸山脈紅磚土,以1060度柴燒方式燒製完成,作品的自然土味,提醒我們與土地的感情。

陳水南,<共生>新鐡在光陰中鏽蝕,舊泥在日月間斑駁,新舊層疊覆藏,破舊而能容新,於塵土中綻放新生。

劉秋紅,<山影隨行>開門見山是居住在花蓮的幸福,無論是中央山脈或者海岸山脈,你隨時都可看見它或者親臨它,而我喜歡遠遠地靜靜的望著它,心煩事在遠山含笑中~解憂愁。

蔡榮宗,<大地脈動>以隨意型塑作為主,曲線為輔,利用抽象線條與符碼描繪大地之富饒豐餘。伴隨著日月星辰運行,賦予了動植物生生不息。

蔡賢忠,<陶甗>我們承接祖先製陶技術,用貓公部落在地的陶土,製作陶器形態都以老一輩工匠師們教授給我們的樣式來捏塑成形,諸如陶甕、陶鍋、陶甗、祭器等。

謝瑩齡,<較勁>人這一生自小就開始彼此較勁到老,不論對象是別人或自己!小朋友的較勁,使人輕鬆又可愛,但成人間的較勁却如此淋漓盡致又刻骨銘心!

鍾絢暉,<納海> 即使沒來過花蓮,你可能也聽過花蓮的海,只要望見那一大片湛藍,便能洗淨對生活的疲憊,感受到療癒與撫慰。儘管停不住生活的壓力,但卻可以學會駕馭情緒的海浪,希望透過作品,陪伴觀者像大海般接納情緒、接納自己。

侯小圓,<存在> 生活在這塊土地,大自然是我思考的創作層面,存在是陶,不只是陶。

浮光掠影/ 宋曉明個展1月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自111年1月1日至1月27日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週二休館)。

宋曉明1967年生於花蓮,199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完成藝術創作碩士;之後又於英國國立蘭卡斯特大學蘭卡斯特當代藝術學院(LICA, Lancaster University)取得視覺藝術博士,博士論文收錄於英國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國外旅居求學期間屢屢獲獎,學經歷相當豐富,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此次展出宋曉明的最新作品,為英國時期從事博士研究的創作實踐之延續,針對寫實主義的傳統立論與爭議提出個人的見解。所謂「寫實主義」(Realism or realistic art),大致可以包含兩大類型:視覺性寫實 (visual realistic art)與觀念性寫實(conceptual realistic art),前者著重在對象物(的視覺忠實再現,後者則強調概念式的視覺表現,觀看者的參與至關重要。宋曉明作品經常在非具象象的背景前,呈現虛構的安排,幾可欺騙觀眾眼睛的膠帶,勾勒出畫面所呈現的顯著特徵,例如光與影的交互影響與變化。這些透過精細描繪而產生栩栩如生的觸感,強烈吸引觀者進入一個視覺上的實體世界,然而當那些對畫面中透過繪畫與原始媒材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真實感」,被長時間「觀察」的理解所挑戰之後,觀者將發現這些影像都只存在於二度空間,一切都是視覺上的虛幻,我們眼睛所見的現實並不全然真實。

若仔細觀賞宋曉明的每一件作品,可以體會他想要傳達生活上的感受和幻想,這些想像與感受卻如夢境般地無法捉摸與掌握。然而,透過畫中強烈的質感刻畫與深沉的圖像隱喻,那些不能觸及的抽象境地卻又實際連結起觀者不同的想像與記憶。更深入而言,宋曉明以看似極其逼真的影像,挑戰著觀眾的視覺,也傳達了某些抽象的思維。整體創作以橫跨了視覺性與概念性的寫實形式,並結合繪畫語彙中的物質性及精神性,在「真實」(the real)與「虛構」(the fictional)之間、在「認知」(the cognitive)與「想像」(the imaginative)之間。可見宋曉明的作品除了提供當代繪畫的另一種契機,同時也令人重新反思「視覺幻象的產生,是否正好揭示了人們對於事物表象的慣性與偏執?」。

【Lindy Style 餐餐癮展】10月3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Lindy Style 餐餐癮展】開幕式訂於10月31日10時30分於臺東故事館舉行,展期自10月31日至11月10日止(週二休館)展出,歡迎大家一起來餐餐癮!
本名李翠玲的藝術家Lindy以「在生活中發現美好、在生活中創造樂趣、在生活中分享熱情」為發想,以鍋子、手機到食物為創作素材的另類展覽,傳達 「自在生活」的理念,而不同於一般展覽的內容與方式,讓本展極具可看性。


Lindy表示她在創作時總是異想天開,信手拈來總成癮,這次她將化身為主廚,將日常熟悉的食物與蔬果,變成一道道令人驚喜的視覺佳肴。每件展出佳餚是經過大家的《展前》點菜中精選而出,卻發現兩千多道菜都有支持者,而決定投影讓二千多道菜都上場,運用短焦投影的方式,避免影像受到干擾,讓觀者有親身製作現場的感覺。


從鍋鍋癮、咕咕癮到餐餐癮,Lindy 將Lindy Style 演繹到極致,最初的鍋鍋癮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鍋子在傳統的貼壁展示立體懸掛;後來咕咕癮的挑戰,則是如何讓上千隻貓頭鷹在展間飛翔;這此餐餐癮的挑戰是如何讓食物的細節呈現而引人會心一笑。在疫情期間雖諸多限制,《餐餐癮》卻能讓人享受,不受限制隨心所欲,生活依舊好好玩!

110年全國美術展2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展期自10月20日至11月21日止(週二休館)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入館請全程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全國美術展」,自民國100年舉辦迄今,藉由每年公開徵件的競賽方式,建構多元交流平臺,吸引全國各地藝術創作者的競逐切磋。


策展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提升作品能見度及深耕地區藝術推廣、服務地區觀眾,本屆特別推出「110年全國美術展」巡迴展,串聯臺南及臺東的場域,臺東場次展出膠彩類、水彩類、版畫類共24件作品。展出作品以精彩的藝術語彙論述、辯證各類議題:或以寫生觀點切入,描繪出個人生活體驗的視覺符碼;或以神話傳說為發想,隱喻當代社會及世局;或以情感經驗的體悟為出發點,透露出豐沛的情感張力。在各類別不同媒材的轉譯、詮釋下,讓作品在內容上陳述多元的脈絡及風貌。


本展也期待能持續在當前臺灣藝術競賽展的豐富地景中,借鑒交融,貫徹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目的之宗旨。

【詩意.後山—金谷園與黃新明攝影聯展】9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詩意.後山—金谷園與黃新明攝影聯展】開幕式訂於110年10月9日上午10時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舉行,展期自10月9日至10月17日止(週二休館),入館請全程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此次展出黑白攝影、彩色攝影及書法等共108件作品,攝影包含金谷園及黃新明兩人創作,其中金谷園作品呈現臺東早期的生活樣貌,相當珍貴難得。黃新明的作品『橋下的農民』,是以臺東大橋為背景,農民在橋下忙著農活,站在橋上已感受不到昔日吊橋殘破的慘況,只有卑南大溪仍繼續的流著,並灌溉農民的作物,靠豐收的農產品來改善生活,留下人文歷史的足跡。


臺東生活美學館表示,此展除了攝影及書法作品外,開幕當日也將舉辦『金谷園詩意人生』新書發表會,以及由黃新明導演的『影像上的詩意人生-金谷園』紀錄片放映,讓觀者可以更了解高齡96歲金谷園對臺東地區攝影及藝文的貢獻。

臺東生活美學館 青少年藝術育成基地2.0 即將啟動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文化部指導、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台東劇團執行的「110年青少年藝術育成基地計畫-後山青春歡劇藝堂2.0」將於9月17日正式啟動首場校園巡迴演出,期望延續去年執行方式,規劃走進校園的表演藝術系列活動,讓花東青少年朋友有機會接觸劇場藝術,提供藝文師資與平台,培養在地劇場人才,提升在地認同,播下更多藝術種子。

延續去年度(109年)計畫的推動與執行,以校園體驗推廣活動、戲劇研習社、戲劇工作坊及成果發表會等形式,引發更多花東青少年的參與,同時邀請花東在地的表演團隊走進校園與青少年接觸,進而提昇在地劇場環境與生態,讓花東的表演藝術能量持續累積。9月將啟動十場次校園巡迴演出,以戲劇觀賞及戲劇體驗式教學,邀請花東資深在地表演團隊:台東劇團、小團體話劇社、八斗喜說演班、後山劇坊與Tai身體劇場前進校園,分別為花蓮縣立壽豐國中、吉安國中、新城國中、自強國中、宜昌國中、花蓮高中,及台東縣的育仁中學、寶桑國中、關山國中、臺東高商等共十所學校,讓同學能面對面觀看在地表演團隊演出,同時藉由戲劇觀賞與互動過程,開啟對表演藝術的好奇心,首場次將於9月17日(五)14:10在台東縣育仁中學登場。

今年度台東劇團與設計師溝通,將臺東生活美學館對於計畫的期許呈現在今年度的宣傳品,設計師以現在青少年熱愛的動漫做為發想,一筆一繪創造出主視覺人物,期待參與本次計畫的青少年也能藉由藝術的洗禮刻劃自己心中模樣,不論是在生活或者戲劇之中都能創作出命定角色。同時為符合本次計畫陪伴、體驗、實踐目標,今年度「戲劇研習社」將與學校班級、社團進行合作,透過至少四週的課程引導青少年進入創作的練習,並以土地為題,創作屬於自己的故事。

「戲劇工作坊」給予想走進劇場卻苦無機會的青少年一個一探劇場樣貌的機會,今年度分花蓮、臺東場次辦理,歡迎想進一步了解劇場人生的花東青少年來打開劇場大門。本次戲劇工作坊邀請姜富琴老師帶領,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碩士,現任教於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具有豐富的編、導、演經驗,本次工作坊每場次將分兩個階段進行,包含身體覺察與空間探索、感官記憶與想像創作。為配合防疫規定,每場次人數限制30人,採網路報名。

台東劇團執行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110年青少年藝術育成基地計畫-後山青春歡劇藝堂2.0」計畫,以創立30餘年持續在地深耕的累積,秉持一貫經營理念,積極達成美學館對於計畫的期待,共同孕育花東青少年戲劇種子,豐實花東藝術文化基地,也盼能累積更多藝文能量,讓藝術生態發展長遠且持續。關於本次計畫相關詳細活動資訊可臉書搜尋「台東劇團」,或於上班時間來電洽詢089-346709。

女人花—王莉水彩油畫個展1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自110年9月11日至9月30日(週二休館)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實驗藝廊展出,入館請全程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王莉1990年畢業於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大學藝術系,即便2000年遠嫁臺灣定居彰化縣二林鎮,熱愛畫畫創作從未間斷,2013~2015入選台陽美展及玉山美展,也辦過多次個展及聯展,並於彰化地區國小兼任藝術老師,也曾受邀拍攝公視臺灣是我家紀錄片,是當地相當活耀的藝術家。


其中一幅四開水彩作品「女人花」,畫面中褪去外衣的女子意指女人為母則剛,但在剛強的外衣下也有柔弱的內心世界,而這剛強背後隱含多少青春無悔為家庭的付出。另一幅「女人花開」油畫作品,以兩位女子經過開滿粉紅花朵的樹,表現出女人要像花一樣,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也要恣意綻放,雖遠嫁偏鄉但卻能隨遇而安,繼續在這塊土地繼續編織自己的童話世界。
本次展出作品多為近年來的創作,人物作品非常生動,景物作品也頗富意境,整體創作呈現出展者身為女人身為人母,流露出細膩心思與豐富的情感。

洛韶穹蒼—湯大凰工筆畫個展1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自110年9月11日至9月30日(週二休館)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希望藝廊展出,入館請全程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湯大凰為花蓮縣吉安鄉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現任花蓮縣長青書畫會第八屆理事長,2014年辦理首次個展,曾入選警察節美展及洄瀾美展優選,作品為花蓮縣文化局等機關典藏。
此次展覽創作靈感緣於花蓮縣秀林鄉的「洛韶」果園內所種植桃、李、枇杷及季節性蔬菜等,作品以這些瑰麗神奇的景物入畫,呈現大自然令人歎為觀止的千姿百態。

2021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誕生3位新生代作家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所辦理的「2021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經過8月底召開嚴密的評審過程與討論,由陳有志《北上南下》(新詩)、吳肇芸《信史》(新詩)及王和平《色情白噪音 that’s the hormones speaking》(小說)三件作品獲得優選,每位除了可獲得新臺幣15萬元的獎金,其中包內含出版經費,每件作品預計於11月出版上市,並將於11月7日(星期日)下午2時假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辦理頒獎典禮暨新書發表會,屆時將由作者親身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敬請社會大眾期待這些精采、豐富的作品。


陳有志新詩作品《北上南下》,評審認為其詩風與文字成熟而穩定、典雅中帶著學院風,作品中融入對於花東地區原住民族文化的思考,關注其現實生活面,內容看似簡單,但具有強列的回韻,讓人反覆咀嚼。此次參賽作品中,雖有許多描寫校園的作品,唯獨此篇作品整體風格穩定,且有節奏性、但作者能將這類校園生活經驗描寫得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感受到作者成熟的文筆與生命體悟。


另一部獲得評審肯定的新詩作品是吳肇芸的《信史》,這部作品結合東部的地景、人文歷史和哲學的基礎,將自然物象擬人化,使得文章內容相當深情,且許多文字具有韻律感,相當適合朗誦,評審一致認為此作品具有思想性、風格多元,是相當出色的新詩作品。


王和平小說作品《色情白噪音 that’s the hormones speaking》,文中探討了異性戀、同性戀、跨性別等議題,豐富地表現現今年輕人的情慾元素及想法,風格相當多元豐富,而且作者的手法不落入俗套,無論是感官感受,或是破解語言的僵化秩序,都讓文字的呈現變得相當新穎及靈活。
綜觀來說,評審們一致認為本屆投稿的稿件之中,有許多實驗性的作品,有許多大膽的嘗試,以及可以看出作品中有著克服困難的勇氣與用心,在文學創作上是相當珍貴的,希望大家可以繼續堅持,不要放下手中的筆,能夠繼續寫下去,文化部和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也將繼續努力支持後山文學創作。

東海岸攝影學會110年會員聯展28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藉光.寫影—臺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110年度會員作品聯展】8月28日至9月21日(週二休館)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入館請全程戴口罩並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
臺東縣東海岸攝影學會多年來為推展攝影美學不餘遺力,主視覺以一幅天燈祈福(張進義 攝影)揭開序幕,為臺灣祈福。


黃文彬理事長表示,疫情下雖令人憂心且不安,但並沒有讓我們懈怠,反而讓我們更珍惜現在,會員們展現平日在不同領域的攝影創作,除以光影的藝術捕捉每一個生命的瞬間,也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
此次展覽藉由展出豐富多元的精彩作品,86幅作品呈現了多元的攝影觀點,觀者亦可感受影像蘊藏的時代記憶與動人故事。

西班牙朝聖之旅—林坤茂油畫水彩個展31日起臺東生活美學館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印象西班牙朝聖之路—林坤茂油畫水彩個展】7月31日至8月23日(週二休館)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入館請全程戴口罩並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

展者林坤茂現居臺北,曾任文化大學及輔仁大學兼任講師,國內外展覽經驗豐富,參加過紐西蘭及越南All about Art&Artist等國際性展覽,國內也曾多次於國父紀念館展出。

林坤茂表示,印象西班牙朝聖之路”這趟旅程歷時33天,徒步約800公里,經過122座村莊,超過122萬步。其中水彩小品共計49幅,含蓋52天旅程中每一天所見的景色,從西班牙朝聖之路(法國之路),到走遍葡萄牙南北,甚至隨性前往北非的繪圖記錄。每日一幅明信片式的小品,完整記錄自助旅行的經典景色。油畫20幅則全部描繪橫跨西班牙的“朝聖之路”景色。以溫馨的畫面描繪沿途所見,尤其是兒子的背影,充滿著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此次展覽除了呈現展者在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旅途中之水彩、油畫及攝影創作,亦可讓觀者感受展者以溫馨的筆觸描繪沿途所見經典景色。

2021初聲之犢.花東舞樂爭霸賽 5月15日演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辦、臺東縣原住民觀光演藝及才藝發展協會承辦「2021初聲之犢.花東舞樂爭霸賽」,5月15日將開始一連串的音樂展演活動,每周六晚間7點到9點可至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文化百老匯欣賞表演。「110年度初聲之犢」五月份團體組成之學生包含臺東專科學校、臺東高中、臺東女中、新生國中等校。

這次首場邀請到了臺東專科COSPLAY社、太鼓社、熱舞社、原民社、吉他社,緊接著還有由各校學生各自組成的管樂重奏及歌唱等多元的音樂演出,他們將用最熱情的態度、衝勁帶來一系列的音樂表演,為此活動揭開序幕,千萬不要錯過了。

主辦單位提醒,雖本活動場地屬於戶外場地,防疫期間仍請民眾參與活動時務必戴上口罩,並盡量與他人保持一公尺以上之距離,配合工作人員實施額溫量測,超過37.5度將婉拒入場,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佩戴口罩,不要外出。

臺東生活美學館出版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圖史專輯紀錄後山傳愛點滴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臺東數十年來,有著一批批秉持天主關愛世人信念的跨國教會成員,陸續前來臺東宣教和住居,他們不畏艱辛深入偏鄉行醫,照護居民病痛身軀,也克服萬難成立各式教育院所,提升各地民眾知能,更是一股讓臺東持續向上,大步前行的沉默力量。

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是深耕並奉獻臺東六十餘年的瑞士修女會,1955年修女會應白冷會之邀,來臺灣臺東縣協助傳教。第一批前來臺東的四位修女:費玉範、徐芝柏、孟淑貞和孟蘊範,之前都曾在中國東北傳教,對我國語言和國人習性自有基礎的了解。遠渡重洋、翻山越嶺來到臺東之後,自此開啟了修女會與臺東縣超過一甲子的情緣。這本專輯即是收錄修女會在臺東長年耕耘奉獻的點滴記事。一幀幀的畫面,一篇篇的敘述,見證從無到有,從荒蕪到豐碩的歷程,無一不是這些修女會成員散盡青春歲月,克服無數艱難,奉獻無比愛心所成就的。

編者趙川明表示,本書共分成三大篇,第一大篇以相片為主,分成三小篇,分別為總會,在中國、後山傳愛三小篇,後山傳愛再分成八個單元,詳述修女們在後山的奉獻與生活。第二大篇大事紀,由編者與吳富妹修女合作,根據白冷會的文獻、《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在臺50週年慶專輯》、1999-2014年臺灣準省會的年鑑等編撰而成,是臺灣準省會的簡史;第三大篇修女小傳,包含林韻梅老師撰寫的外籍修女、首批國籍修女的小傳,以及在臺東陶成修女自述的心路歷程。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表示,趙川明老師為了在去年底完成《後山傳愛 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圖史,夜以繼日、積勞成疾,因而住院治療,精神令人敬佩,館方亦希望透過出版本書,讓讀者能瞭解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在臺東的歷史。

徐瑞貞個展及董蕙瑛個展 11月7日臺東生活美學館希望藝廊展出

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畫之舞-徐瑞貞創作個展】及【我與我的明信片—董蕙瑛明信片創作展】聯合開幕式訂於109年11月7日(星期六)下午2時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希望藝廊舉行,兩檔展期自11月7日至11月30日止(週二休館),入館參觀請保持社交距離1.5公尺並戴口罩,不提供團體合照及獻花。

【畫之舞-徐瑞貞創作個展】於希望藝廊展出,展者徐瑞貞生於臺東,長於臺東,自幼就對藝術美感特明敏銳,年輕曾習畫於已故水墨大師張志焜先生,至今退休才能每日與畫為伍,將生活及旅遊時對大自然風景的感動收入筆下,盡情享受畫中的樂趣。她個人表示繪畫是多元性的,在表現上只是材料的不同。繪畫過程中經由多方面的嘗試,會產生不同的趣味,創作也會遇到困難與瓶頸,但是解決困難是一種智慧的產生,也對創作增添了信心和熱忱。

【我與我的明信片—董蕙瑛明信片創作展】於實驗藝廊展出,展者董蕙瑛非本科出身,一位單純喜愛繪畫的創作者,因為接觸到「POSTCROSSING」這個與世界交換明信片的美國官方網站,而開啟了一系列的明信片創作。畫面主要以水彩為主,以插畫的方式在圖像結構中埋入符碼,希望讓觀賞者有會心一笑的可能。她表示繪畫構思是很個人的表現,不但能記錄自己當時的心境,還能將這份感覺透過明信片分享給他人。然而收到一張帶有繪畫及文字明信片的感動是非現代科技能取代的,試問你有多久不曾感受到手寫的溫度了?
展覽期間歡迎民眾前來觀賞這兩場素材及風格迥異的創作,體驗徐瑞貞與董蕙瑛這對母女以創作呈現多采多姿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