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電子報/編輯整理
展覽開幕式訂於111年1月2日下午2時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111年1月1日至1月27日止(週二休館),開幕當日將進行展覽記錄片撥放及藝術家作品賞析。
陶藝展邀請11位風格元多的獨立陶藝家,以花蓮為背景的在地創作故事為基底,開啟了集體探討的特殊氛圍,展現傳統陶藝與現代的交響。花蓮,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參展陶藝家因為土地的連結而聚集在一起,本著愛陶、惜陶及傳承文化的心,透過製陶與作陶,將手中的土賦予形狀和生命。展出作品傳達了器物中的別有洞天,一方土塊之間流露出自然奔放的創意,從研究泥料、器形、釉藥、窯變等元素,同時喚起對土地的記憶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最終的理念就是堅持保有最原始的傳統陶器面貌。
策展人兼展出者侯小圓表示,土生土長一幕幕都流露土地與人文交融的痕跡,不同角色各自表述著對陶土的情懷。以陶作紀錄每個時間,在同樣的土地保存共同記憶,在在凸顯陶藝在花蓮藝術領地中的重要地位。此次11位陶藝家也共同發起藝術有愛公益活動,民眾可藉由收藏陶藝家原創作品,讓陶藝創作的力量分享溫暖與善念,再由策展單位負責將作品金額50%以民眾個人名義捐贈臺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土生土長11位陶藝家作品簡介:
王昱心,<根源 Your blood> 常常會被問到我的血源裡,原民的比例是占多少?1/2?1/4?中文常用幾分之幾來形容卻忘記了人是完整的個體,是擁有包含多樣的血緣脈絡,而文化認同,也會是多元的,唯有完整的呈現自我,才是當下的議題。
林逢熙,<豐盛>取一團土,舖展為大地, 讓釉彩如水一樣自由流動,陶板可以是花器、食器、茶席,將生活中的美好盛入,承載生命的豐盛。
洪明德,<怡然自得> 喜愛作釣近20年,經常遇見驚喜之事,在面對挫折與困境,能改變想法及策略,往往能絕處逢生,帶來更特別的驚喜。從生活中的休閒娛樂,看見美好的人生,學習如何放下得失,並感恩大地給予的一切。
莊文慶,<瓠瓜>運用光復鄉海岸山脈紅磚土,以1060度柴燒方式燒製完成,作品的自然土味,提醒我們與土地的感情。
陳水南,<共生>新鐡在光陰中鏽蝕,舊泥在日月間斑駁,新舊層疊覆藏,破舊而能容新,於塵土中綻放新生。
劉秋紅,<山影隨行>開門見山是居住在花蓮的幸福,無論是中央山脈或者海岸山脈,你隨時都可看見它或者親臨它,而我喜歡遠遠地靜靜的望著它,心煩事在遠山含笑中~解憂愁。
蔡榮宗,<大地脈動>以隨意型塑作為主,曲線為輔,利用抽象線條與符碼描繪大地之富饒豐餘。伴隨著日月星辰運行,賦予了動植物生生不息。
蔡賢忠,<陶甗>我們承接祖先製陶技術,用貓公部落在地的陶土,製作陶器形態都以老一輩工匠師們教授給我們的樣式來捏塑成形,諸如陶甕、陶鍋、陶甗、祭器等。
謝瑩齡,<較勁>人這一生自小就開始彼此較勁到老,不論對象是別人或自己!小朋友的較勁,使人輕鬆又可愛,但成人間的較勁却如此淋漓盡致又刻骨銘心!
鍾絢暉,<納海> 即使沒來過花蓮,你可能也聽過花蓮的海,只要望見那一大片湛藍,便能洗淨對生活的疲憊,感受到療癒與撫慰。儘管停不住生活的壓力,但卻可以學會駕馭情緒的海浪,希望透過作品,陪伴觀者像大海般接納情緒、接納自己。
侯小圓,<存在> 生活在這塊土地,大自然是我思考的創作層面,存在是陶,不只是陶。